畦作栽培

畦作栽培

将农田分隔成若干小区(畦)的栽培技术。便于灌溉和排水,防止干旱和涝渍为害。中国早在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中,就有记载。

根据畦作的田间布置,可分为平畦和高畦两种形式。平畦:畦面和地面持平,灌渠底面略低于畦面或相近。畦与畦之间有小土埂,埂高出地面,用以调节水流,保证灌溉均匀,节约用水和提高水的利用率。畦面平整,大小随地势、坡降、土壤、水源、作物种类、种植方式及农机具而确定。畦长方形,通常长30~100米,宽2~4米,多为农机具的倍数。中国淮河以北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多采用这种畦作方式。

高畦:开沟作畦,畦面高出地面,畦间有沟,畦面大小视排水需要而定,高畦的优点是排水良好,雨后土壤湿度及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均比较小,有减轻病害的作用,适于多雨、地下水位高和地势低洼的地区采用。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的旱作物栽培,几乎全部采用高畦耕作方法。高畦的田面布置(即开沟),以排水畅通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原则。高畦开沟方法已发展为深、窄沟排水和明暗沟结合。高畦开沟形式有明沟、暗沟、明暗结合三大类。明沟:采用深、窄、少的开沟作畦原则,实行田内沟、田外围沟和总排水沟的“三沟配套”。田内沟畦布置,横沟每隔30~50米,竖沟每隔两畦开一条,竖沟较横沟要深,而田外围沟和总排水沟的深度则又逐渐加深,最深的在80厘米以上。暗沟:在田间土层内挖沟或铺设管道,由地下排水代替明沟排水,田面不作畦,土地利用率高。暗沟的埋设深度以能降低地下水位为出发点,沟底要呈一定的坡降度,即出水口应比沟的上端落低10厘米左右,以利排水。明暗结合:除在耕作层以下开挖或埋设暗沟外,田面排水仍采用高畦形式,畦面较宽,沟的深度较浅,雨涝时浅明沟能迅速排除地面水,暗沟可排除耕层滞水和降低地下水;干旱时,水分则通过暗沟,渗透到畦面以湿润土壤。

相关推荐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