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光伟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发酵,各地对百姓的出行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这一措施是为了控制疫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百姓缺乏相关的防疫知识,对这种疾病认识不足,自然会引起恐慌,加上目前网络技术的进步,各种消息满天飞,百姓更是无所适从,因此,相关部门和专家及时通过科普将正确的防疫知识传递给大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传递科普一定要以科学为基础,不能为了缓解恐慌情绪而做出一些自相矛盾,甚至是不符合科学的科普,这样就可能将辟谣变成“造谣”了。
1月29日,某专家辟谣:病毒通过纸币传播可能性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纸币作为载体,其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小,同时病毒在纸币的存活几率很小,因此通过纸币传播的可能性很低……笔者对此有不同的意见:
首先,我们认为,纸币是带有细菌和病毒比较多的物品。大量研究证实,一张纸币可能带有数万个细菌和病毒,香港城市大学研究显示,每张人民币平均含菌量17.8万个,5角、1元、1角面额的纸币,每张附带的菌数更高达1800万个。纽约大学的科学家研究显示,在每张1美元纸币上,有超过3000种细菌、病毒“栖身”。因此,纸币是污染最严重的的物品之一,被污染的可能性小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第二,病毒在纸币上的存活时间与环境中是一致的。
作者认为,病毒在纸币上的存活几率很小,我们不知道,作者是指的病毒在所有环境中存活的几率很小,还是特指纸币上存活几率小。从语言上看,应该是指的纸币上,那么,我们想问一下,是不是纸币上有消毒剂,还是病毒不喜欢纸币。
如果是所有环境都生存的几率小,为什么要特指纸币呢?
一般认为,病毒的生存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温度越高,病毒越难存活。在56℃的温度下,30分钟即可使病毒全部灭活,在室温25度左右时,病毒很快会丧失传染性,但现在是冬季,病毒在体外存活的时间会更长。
病毒在干燥的空气中最容易传播,但在潮湿的空气中,病毒比较容易附着物体表面上。因此,病毒在干燥的环境中容易传播,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生存。
瑞士研究发现,一些流感病毒能够在纸币上存活长达17天,为流感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纸币可以传播疾病,这是不争的实事,至于该文的回复:“因为病毒的传播需要借助宿主(比如人、蝙蝠,其他动物等),离开了宿主,病毒很难单独存活很长时间。”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果这个回复有科学依据,“新冠”就不会流行。
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谣言四起,已经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了,他们需要科学的引导,用科普来平复百姓紧张的情绪。
如果我们的科普不符合科学,或者一味地为了稳定而辟谣,就可能将辟谣变成了“造谣”了,势必会引起社会更大的恐慌。
我们认为,“新冠”疫情严重,但并非没有希望,只要我们科学地防治,用正确的医学知识来武装自己,是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