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三城由三座城堡组成,黄河北岸的城堡名北中城,遗址在黄河北岸今洛阳市吉利区冶戍镇。中潬城又名中潬,中潬城分内城和外城,建在河中渚上,河中渚就是黄河中间的夹心滩(原名雷家滩),官方在中潬城中设置官署河阳关,河阳关是洛阳八关之一,始设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是控制军事、政治、经济的军政经要隘。南城在今孟津县白鹤镇于家村附近。三座城在黄河上造桥相连,这就是闻名中国史籍中的河阳三城。
02 河阳三城的战略地位
河阳三城,盖天下之腰膂、南北之噤喉也。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三城记》说:“河阳北城,南临大河,长桥架水,古称设险。南城三面临河,屹立水滨。中潬城表里二城,南北相望。黄河两派,贯于三城之间,每秋水泛溢,南北二城皆有濡足之患,而中潬屹然如故。(潬,读‘诞’;水中沙曰‘潬’)。《宋史》载:‘乾德三年,水涨,坏中潬桥梁,而城郭无恙’。政和七年,都水孟阳言:‘旧河阳南北两河分流,中潬系浮梁。顷缘北河淤淀,水不通行,止于南河修筑一桥。因此河项窄狭,水势冲激,每遇涨水,多致损坏。欲措置开修北河如旧,修系南北两桥’,从之。自古及今,常为天造之险”。
这段引文说明,直到宋代政和七年(1117),朝廷仍然在主持修缮河阳三城。
如果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设置河阳关算起,到宋代政和七年(1117)止,河阳关存世的时间几近一千年。
03 河阳三城筑城的时间
河阳三城的北中城筑城时间较早,大约在公元493年之前,甚至是在汉代,因为在汉灵帝时北中城就设有河阳关。如《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一》:“北魏太和十七年(493),迁洛,命作河桥。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戍守之,因谓之北中城。”
河阳三城的南城在今孟津白鹤镇于家村,南城筑于北齐,筑城时间约在公元560年前后,直到宋代南城仍然存在,不受孟津辖,如宋代诗人蔡楠就是南城人。
中潬城筑于公元581年前后。《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一》:“东魏大象三年(581),筑中潬城及南城中潬,即河中渚,时仍置河阳关于其地。”
04 孟津渡口有桥之后
黄河孟津渡口控制黄河天险,扼守洛阳至山西省、河北省的大通道。在古代,黄河流经孟津县境内设有很多渡口,由于战争的破坏或黄河水的侵蚀改道,渡口经常改变地点或更名。
孟津,亦称“盟津”,因为周武王伐纣的军队从这里渡河,因此又称孟津渡口为“武济”,俗称“富平津”,“津”的本义就是渡口。富平津渡口在今孟津县会盟镇叩马村黄河南岸。
秦朝末年,项羽和诸侯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派军驻守封锁孟津渡口,阻击项羽手下赵王司马卬的部队抢渡黄河入关中。
东汉初年,刘秀拜冯异为孟津将军,据守富平津,作为攻取洛阳的跳板。
东汉中平(188)末,大将军何进以诛宦官为名,派遣武猛都尉丁原率兵入寇河内(今黄河以北沁阳),烧富平津,火光映照洛阳城中。
晋代泰始(270)中,大将军杜预以孟津渡口险要,上书皇帝建河桥于富平津。所谓“河桥”,就是造舟船连缀为桥,类似现在的舟桥。
晋代太安二年(303),成都王司马颖自河北邺城率兵挺进洛阳,大军自河南淇县进至富平津河桥黄河北岸,战鼓声闻数百里。晋朝廷出兵屯孟津富平津河桥防御。
晋代永兴二年(305),豫州刺史刘乔与东海王越等相互攻伐,河间王司马顒派成都王司马颖等占据富平津河桥,平昌公模等自邺城而南,进逼洛阳。
东晋永嘉末年(312),傅祗率兵屯富平津附近的“三渚”,刘聪遣刘粲攻之。三渚,即河中之渚,今称“夹心滩”。《水经注》中说:“河中渚上有平侯祠,旁有二渚,又有陶渚,故曰‘三渚’”。 “三渚”原址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会盟镇小集村、花园村沿黄河一带。傅祗屯兵于孟津小城,占据凉马台。凉马台在富平津渡口之西,人们经常在这里洗马,马匹洗浴后牵往较高的河岸处凉马,所以称河桥附近河岸处为“凉马台”。
东晋永和六年(350),苻坚准备攻占关中,率兵自黄河北至富平津,自富平津渡河至孟津后烧掉了浮桥。
东晋与宁二年(352),燕国慕容恪谋取洛阳,派遣将军悦希驻军于富平津河桥。
东晋太元十八年(393),慕容垂密谋叛秦,从孟津富平津凉马台附近用草结成草筏渡河。
后来,由于黄河水南侵,黄河上重要的富平津渡口西移,移至今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一带,历史上的铁谢渡口称冶坂津。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命令先头部队重造河桥。以黄河北岸的两座小城为桥头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朝廷设置北中郎府职官,据守二座小城,后人称这二座小城为“北中城”。
自此,河阳三城中的北中城初具规模。
05 发生在河阳三城的战事
北魏景明二年(501),咸阳王王禧乘皇帝到北邙山打猎的时候谋反,王禧的死党劝说王禧派兵袭占洛阳城,关闭城门,建议率军队先占领孟津河桥,擒杀皇帝。建议未被王禧采纳,王禧谋反失败。
北魏武泰初年(528),晋王尔朱荣以救驾为名,率兵自今山西省晋城市南下,晋朝廷掌控实权的胡太后派遣将士守河桥北中城以拒之。都督李神轨率兵赶到河桥后,听说北中城已经被尔朱荣的部队占领,只好率兵退回洛阳。尔朱荣的部队乘机渡过黄河,攻占洛阳,擒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釗,将二人沉入黄河中淹毙,杀朝中高官2000余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河阴之变”。
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北海王元颢投降南朝梁,率军驻河阳。孝庄帝元子攸杀尔朱荣,尔朱荣从弟尔朱世隆率兵攻占河阳北中城。尔朱兆等攻入洛,俘虏孝庄帝并杀之于太原。
宇文周建德四年(575),周主宇文邕率大军出孟州(今孟州市),攻占河阴城(今孟津小集村、花园村沿黄河一带);又派宇文宪攻占洛口(今巩义市洛河入黄河处),纵兵火焚毁河桥。齐大将傅永连夜经中潬城逃奔武陟(今河南武陟县)。宇文邕率大军占领河阳三城南城,包围中潬城,大战20天无法攻克,无奈退兵。
东魏大象三年(580),朝廷重筑中潬城及南城。高欢派大将潘乐屯兵北中城,,命高永乐守南城。
东魏武定元年(约581),镇守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的东魏将军高仲密投降西魏,东魏大将宇文泰率兵阻击。高仲密的前锋部队围河阳桥南城,纵火船上,自上流烧河桥。东魏大将斛律金派副将张亮驾小艇百余艘拦截火船,大桥得以保全。
隋大业九年(613),农民起义军杨玄感攻东都洛阳,朝廷命令大将屈突通自河北驰救,驻军于河阳三城。
唐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命怀州总管黄君汉分兵进攻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李世民的水军乘船袭占回洛城(今巩义市与孟津县交界处),毁断河阳三城南桥。
唐永淳二年(683),黄河泛滥,联结河阳三城的大桥被冲毁。
唐天宝十四年(755),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北京起兵叛唐。唐朝廷派遣将军封常清乘驿马到洛阳,毁断河阳桥,狙击安禄山。
唐乾元二年(759),唐朝廷九镇节度使的联军被安禄山的部队大败于今河南安阳市附近,唐名将郭子仪派朔方军毁断河阳桥,以保全东京洛阳。
不久,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部攻陷开封、郑州,进逼洛阳。唐大将李光弼弃洛阳,退守河阳三城。叛军将领史思明筑月城于河阳三城南城外,防御屯兵河阳三城的李光弼。史思明攻南城久攻不下,李光弼屯兵中潬城,又派兵支援南北两城。史思明多次进攻中潬城,均告失败。安禄山占领洛阳后,害怕李光弼抄他的后路,“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内”。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诗中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讲述的就是以上这段历史。
06 河阳三城节度使
节度使,是军政合一的重要官职。管理所在地的军事、政治、经济、土地、户籍、贡赋、科举等。
唐建中二年(781),唐朝廷设置河阳三城节度使,任命内侍宦官鱼朝恩守河阳,把河清(今孟津县)、今河南省济源、温县等地的租税并入由河阳三城节度使征收,又把今河南郑州市以西的汜水(唐荥阳县汜水)划归河阳三城节度使辖。“割东畿河阳、河清、济源、温县、王屋五县隶焉”。(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唐会昌三年(843),朝廷增置孟州,治河阳(今孟州市)。
唐光启三年(887),河南尹张全义打败河阳节度使李罕之,率兵入占河阳三城,李罕之败走山西,河阳三城归于朱温,朱温的势力从此日益强大。
后唐同光四年(926),李嗣源平定邺城叛乱后,背叛朝廷称帝,皇帝下诏派兵扼守河阳桥防御。
后晋天福九年(944),契丹军入寇黎阳(今河南浚县),朝廷命令西京留守安彦威守河阳三城。
后晋开运三年(946),契丹军大举进犯中原,皇帝到黄河以北的滑县督军,发兵守澶州(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据守河阳三城。
北宋靖康末年(约1126),金国大将粘没喝自山西太原长驱南下,前锋部队渡孟津,粘没喝至怀州(今河南沁阳县),屯兵河阳三城。
南宋绍兴六年(1136),岳飞建议攻占洛阳,抢占河阳、陕州、潼关,作为收复中原的跳板,建议没有被朝廷采用。
南宋绍定四年(1231),蒙古窝阔台率军进攻金国,自孟津河清渡口渡河,攻占郑州。
明代初年(约1369),朱元璋的部队为了攻占今山西省,派河南守将冯宗异分道出河阳,克武陟,下怀庆。
07 历代担任河阳三城节度使部分官员
自唐宋至元代600多年间,先后担任河阳三城节度使的朝廷官员有:鱼朝恩、黄君汉、李光弼、李芃(唐贞元十五年三月)、乌重胤(元和五年,石洪为从事)、王茂元、李执方、元韶、李元、萧洪、李拭、韦隩、符彦卿、马燧、令狐楚、杨元卿、李罕之、孟迁、李珏、宋庠、赵普、王显、张旻、杨崇勋、夏竦、康义诚、景延广、富弼、文彦博、王徳用、崔彦、韦澳、刘延庆、崔彦进、康义诚、王荐、张昪等(见《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
08 孟州.孟津.河阳
历史上的孟州、孟津和河阳密不可分,三者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就是黄河孟津渡口和河阳三城。只要群雄有统一天下的愿望,河阳三城必有战事。
孔子《春秋》中说,公元前632年“天子狩于河阳”。今孟州秦称河雍,汉置河阳邑。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改称河阳;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77),废河阳县,赋税分属温县、轵城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重置河阳县;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河阳县并入河阳三城节度,割洛阳周边五县孟津、巩义、荥阳、孟州、温县等受河阳三城节度;唐会昌三年(843),升河阳县为孟州;明洪武十年(1377)改孟州为县,始称孟县。
从以上河阳县的历史沿革可知,所谓河阳县,历史上和孟津同属河阳三城节度使管辖。西晋晋武帝泰始中,约在公元270年前后,潘岳出任河阳令,勤于政绩,黄河两岸遍种桃李,有“河阳一县花”的美誉。
所以,明末清初的孟津人王铎在《孟津创城碑》中说:“盟津东首阳南鄏山,唐为柏崖县,与孟县先后咸曰河阳也,我朝析为二。”
唐杜佑《通典》:“河阳县,古孟津,亦曰富平津,跨河有浮桥。”
由于孟津河上黄河渡口、河阳关、河阳三城的历史存在,由于孟州、孟津、河阳相互之间的地缘关系,怎么可以用三五句话说清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